全球2000+节点无盲区覆盖,注册即可免费使用

保罗·梅斯卡尔是爱尔兰人,出生于1996年的他,凭借《晒后假日》获得了第9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奥本海默》上映后,英国路透社罕见地专门发文辟了个谣。

关于影片的主演基里安·墨菲的。

起因是一段被加工过的视频。

原视频内容发生在2017年,当时哈里王子跟《敦刻尔克》的主演基里安·墨菲在交谈。

二人实际交谈的内容没有涉及到国籍问题。

但音频却被替换了。

换成了以下的内容:

哈里王子:“所以,你是英国人咯!”
基里安·墨菲:“不!我是爱尔兰人!”
哈里王子坚持说基里安是英国人。
然后墨菲脸色变了,继续回复他:“不。我是爱尔兰人,区别大了去了。”

随后墨菲盯着哈里王子看。

了解爱尔兰和英国之间恩怨的人,选择相信了这个视频。

但路透社很较真。

“一段显示爱尔兰演员基里安·墨菲纠正哈里王子有关国籍视频的音频被换了。”
“音频的内容来自2010年墨菲回答一个以色列记者的采访,那位以色列记者错误地称呼墨菲是英国人。哈里王子没有出现在2010年的这则采访中”。
“本文由路透社事实核查团队编写。”

娱乐性新闻辟谣并不难。

但为何路透社会这么较真。

原因是此前有太多爱尔兰演员被归为英国演员而引发争议的事了。

不少人都忘记了一个事实。

爱尔兰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土全境被大西洋环抱的国家。

国土面积有7万余平方公里,略微是中国台湾的2倍面积,但人口却只有500万。

而中国台湾省有2300万人。

最明显的一点,爱尔兰紧挨着英国。

甚至可以说,它的地图周围都是英国人。

然后,动不动就把爱尔兰人当成英国人的事,就接二连三地发生了。

英媒今年的事迹就是,做出了类似“英国演员保罗·梅斯卡尔获得奥斯卡提名”后被迫道歉这样的事。

除了英媒这样喜欢把爱尔兰演员当自家人之外,还有美媒。

《纽约时报》有篇文章在介绍热门剧集的时候,就把《Bad Sisters'》说成了是英国演员的作品。

但实际上,那5位主演里有4个是爱尔兰演员。

不满《纽约时报》做法的爱尔兰演员Eva直接把它挂出来怼:

“我是百分之百的爱尔兰人!”

类似的事,还有美版问答社区里有人问“爱尔兰口音是来自英国吗”之类的问题。

底下是这样回复的:“经过我几个小时的仔细研究,爱尔兰口音就是来自爱尔兰”。

“站在爱尔兰的任何地方,扔一块石头,起点和落点这2处的人的口音完全不同。
相信我。
我来自一个四口之家,但餐桌周围会有六种不同的口音,当我的父母来吃饭的时候就会这样”。

种种迹象表明,被当成英国演员的爱尔兰演员,特别多。

相信不少人也误解了他们的真实国籍。

在《哈利·波特》里接演故友角色邓布利多教授的迈克尔·甘本就是一个出生在都柏林的爱尔兰演员。

但他同时也是英国演员里的佼佼者。

在1999年的时候,他获得了英女王授予的爵士头衔。

连姆·尼森在好莱坞大片《飓风营救》系列里名声大噪。

很多人以为他是美国演员,再不济也是英国演员。

但实际上,他是爱尔兰演员。

皮尔斯·布鲁斯南也是爱尔兰人。

凭借《007》邦德一角走红全球后,他已经定居在了美国。

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美国的夏威夷和加州里生活。

皮尔斯个人比较喜欢海滩。

在作品里呈现自己是爱尔兰人的,还有《唐顿庄园》里的司机汤姆·布兰森。

他由爱尔兰演员艾伦·里奇饰演。

因为在《唐顿庄园》之前,他和该剧的编剧朱利安合作过,后者建议他在剧里保留爱尔兰口音。

他的角色从一个爱尔兰革命者变成一个英国社会上流贵族圈内的局外人。

这种局外人是指布兰森处在贵族阶层,但他不是贵族出身。

饰演布兰森的艾伦·里奇认为,这是编剧想让外界通过布兰森这个角色去了解英国社会阶级体系。

其实爱尔兰演员跟英国演员一样,在好莱坞极易获得工作。

但爱尔兰演员能拿影帝影后大奖的人,很少。

最佳配角的倒是很多。

反倒是英国演员称霸了好莱坞。

这就造成了一种错误的现象,总是把爱尔兰演员归类成英国演员的原因之一。

他们知道爱尔兰人很棒,但拿奖的都是英国人居多,四舍五入之后就惯性把当红的爱尔兰演员都认为是英国演员。

但西尔莎·罗南就能打破这个认知。

她的演技很强,从《赎罪》里就能看出来。

跟大导演韦斯·安德森合作《布达佩斯大饭店》时,她天生自带的灵气让她轻松驾驭了烘焙师女友阿加莎这个略带喜剧味小品的角色。

她的长相和气质都太爱尔兰。

一路走来也没有忘记强调自己是爱尔兰人的身份。

使得在她成名之后,外媒无法再像对待其他爱尔兰演员那样说她是英国人。

说了也没人信。

但西尔莎·罗南的确是个不限制自己发展路线的传统优秀爱尔兰演员。

“西尔莎·罗南去试镜过《哈利·波特》卢娜一角,但是被拒了。打败她的是同样来自爱尔兰的伊文娜·林奇,她共打败了来自英国和爱尔兰共15000名女孩。”

同时,她还是英国版《借物小人阿莉艾缇》的配音。

21岁的时候,她主演了《布鲁克林》,讲述的就是发生在爱尔兰和纽约之间的故事。

西尔莎饰演的爱丽丝从爱尔兰坐船去了美国纽约求发展,期间认识了意大利籍男友托尼。

在他俩中间,发生了一些事,并不跌宕起伏,但是要做的决定非常艰难。

一边是国内的母亲需要照顾,另一边则是自己的爱人托尼在等候。

“去美国并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可是那里有托尼。

最后,爱丽丝回到了托尼身边。

年纪轻轻的西尔莎把爱丽丝身上那种颇具力量的爱尔兰年轻女性诠释得淋漓尽致。

借由这部电影,你会了解为何爱尔兰裔在全世界如此多的原因。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西方名人都有爱尔兰血统。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曾曾祖父就是爱尔兰人。

他的这个祖先叫法尔茅斯·卡尼,于1850年从爱尔兰前往利物浦,最后去到了美国。

奥巴马后来去了这个祖先所在的小镇,品尝了当地的黑啤酒。

2014年的时候,澳大利亚女演员妮可·基德曼接受采访时说到,自己的祖父是从爱尔兰来到澳大利亚的。

“我来自卡拉霍家族,我的身上有爱尔兰的血统”。

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的母亲就是爱尔兰裔美国人。

而天后玛莉亚·凯莉的母亲也是一位爱尔兰白人。

这些名人的存在,符合了爱尔兰人骨子里深厚的文学和戏剧底蕴特征。

爱尔兰是一个很小的国家。

它的戏剧文学伴随着英国的殖民统治,在17世纪的时候,是英国人从伦敦来到爱尔兰当地的剧院做演出。

那个时期,都柏林和伦敦各大戏剧院的联系开始产生。

都柏林的戏剧舞台上演的是英国人产的戏剧,等价于现在爱尔兰演员去英国谋生并定居。

但后来,大批的爱尔兰作家发现,需要离开爱尔兰本土去到外面,才能形成自己的作家影响力。

19世纪的时候,爱尔兰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二的奥利弗·戈德史密斯和理查德·谢里登均在伦敦的戏剧舞台上大放光芒。

生前他们都定居在了伦敦,其中谢里登死后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角。

后来是人气较高、知名度更广的奥斯卡·王尔德和萧伯纳,二人是同时期的作家。

只是萧伯纳活得更久。

不过王尔德主导了维多利亚晚期的英国戏剧。

在爱尔兰,爱尔兰文学剧院则是由叶芝等人创办。

它于1899年开始演出,但那个时候爱尔兰就已经缺乏训练有素的、讲本土语的爱尔兰演员了。

所以,一开始就是英国演员在那登台演出。

后来在1902年,一批才华横溢的爱尔兰演员回来,情况才改变。

但跟英国难舍难分的现状,已经无法改变。

一方面,爱尔兰有极强的文学底蕴和戏剧历史,因而爱尔兰演员的素质在同行里往往能展现出高竞争力。

但另一方面,由于谋生的惯性使然,爱尔兰演员前往英国的趋势并没有下降。

这当中离不开英国整个大环境对这帮爱尔兰演员的包容。

就在这样的包容中,让英国人都产生了一种错觉,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他们动不动就把爱尔兰演员当自己人。

可在历史的长河里,这两个地方的人彼此恩怨很多。

只能说,文化的力量,比想象中的惊人。

能把人拉到距离彼此非常近的地方,同时能化解掉许多阻碍。

内容分享:
【腾讯云】网络产品专场特惠,流量包1分钱起,负载均衡7.3折起,最高可领299元NAT网关代金券,速来抢购
Top